拆建之间映初心,韶关拆迁更新中的民生关怀与文化传承——岭南老街的市井记忆与违建片的交

韶关 更新于:2025-10-13 22:56
  • 用户吕宝强
    拆建之间见初心:韶关拆迁更新的民生温度与文化坚守

    从承载市井记忆的岭南老街到阻碍交通的违建片区,从服役多年的老旧桥梁到亟待升级的基础设施,韶关的拆迁与城市更新正以多元姿态铺展。不同于简单的“推倒重建”,这座城市用“修旧如旧”的匠心、“依法柔性”的尺度与“民生为本”的温度,在拆与留、破与立之间寻找平衡,让发展成果真正扎根生活。

    兴隆街的改造现场,是韶关老街区重生的生动注脚。这条被誉为“冬菇街”的老街曾是粤北山货集散地,土特产商铺与传统小吃摊档承载着几代人的烟火记忆,如今却因建筑老旧、设施落后渐失光彩。2024年底启动的兴隆市场片区改造工程,以“修旧如旧、便民利民”为原则,为老街注入新生机。施工人员正忙着给建筑加装传统飘檐与窗花,将韶关骑楼元素融入立面整治,统一设计的店招在保持风格协调的同时,通过设计师与档主面对面沟通实现“一户一特色”。“三线”下地工程正逐步清除“空中蜘蛛网”,新增的消防栓与翻新的人行道让安全隐患消弭于无形,屋顶防漏与楼梯间翻新则直接提升着居民的居住体验。

    “看着施工队把破损的路面补好,想着以后下雨不用蹚水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居住在此二十余年的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民众心声。截至2025年6月,项目进度已达71%,尽管频繁雨水天气延缓了施工节奏,但施工团队通过增配人员设备、优化晴天施工计划追赶工期,更采用分段施工模式减少对商户经营的影响。这种兼顾进度与民生的做法,让老街在保留烟火气的同时,朝着“城市新名片”的目标稳步迈进。

    如果说兴隆街的改造是“留旧焕新”,曲江区白土镇的违建整治则是“拆违提质”的典型。为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,该镇自2024年9月起对国道G240沿线违法建筑开展集中整治,12个违建雨棚的拆除工作成为重点攻坚任务。执法人员摒弃“一刀切”模式,采用“谈妥一户、拆除一户”的思路,逐门上户宣讲违建隐患,耐心解答补偿疑问,最终促成所有当事人主动拆除违建。这种“依法执法+柔性沟通”的组合拳,既彻底清理了道路沿线的“视觉障碍”,更赢得了商户的理解支持,让路域环境与营商环境同步提升。

    交通基础设施的拆建升级,彰显着韶关统筹发展的长远眼光。北江航道扩能升级上延工程推动下,乐昌市长来桥等8座桥梁被列入拆除重建名单,新建桥梁将与航道工程、船闸工程配套,打通63公里航道的运输瓶颈。与此同时,武江桥、西河桥等市民熟悉的桥梁也将陆续完成拆建替换,这场“拆八建七”的工程虽短期影响通行,却为城市航运发展与交通升级奠定基础。在拆建衔接中,施工方通过提前发布绕行方案、优化施工时序等方式,最大限度降低对市民出行的影响。

    规范透明的补偿标准,是拆迁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石。2024年3月实施的《韶关市浈江区、武江区征收集体土地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》,对粮食作物、经济作物等补偿作出明确规定:水稻补偿3600元/亩,产果期草莓达13000元/亩,大棵砂糖桔则按26000元/亩标准补偿。新旧标准的平稳衔接与详细分类,让征地补偿有章可循。而征收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公开实施,更确保了土地补偿费与安置补助的足额落实,从制度上保障了群众权益。

    从老街修缮到违建整治,从桥梁更新到征地补偿,韶关的拆迁更新始终围绕“人”的需求展开。兴隆街的文化元素保留、白土镇的柔性执法、补偿标准的精细分类,共同勾勒出城市发展的民生底色。正如项目负责人所言,拆迁从来不是简单的建筑更迭,而是记忆的传承与生活的升级。随着这些工程的推进,韶关必将在保留城市根脉的同时,焕发出更强劲的发展活力,让每一处拆建都成为民生改善的见证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