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妙屋宝贝
#韶关# 从学院请明星站台说起:希望高校能时刻记得自己的“本分”——以学术为根,以育人为本,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扰,不被流量的诱惑所困
韶关学院那场“致青春”的论坛,想来是热闹的——张颂文先生接过特聘教授证书,与院长幽默互动,台下笑声不断,粉丝笔下满是对“文仔”的喜爱与期待。这本是一场各得其所的相聚,可当“高校聘明星”的话题浮出水面,那句“靠明星站台而非科技,我的心碎了”的慨叹,倒让我生出几分关于大学本真的思考来。
大学之谓大学,核心在“学术”二字,在“育人”之责。昔年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,倡“兼容并包,思想自由”,靠的是陈独秀、李大钊等学者的思想锋芒,而非彼时的戏子名角站台;梅贻琦先生说“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”,这里的“大师”,指的是在学术领域深耕、能为学生授业解惑的良师,而非在荧幕上光鲜的艺人。韶关学院聘张颂文先生为音乐与舞蹈学院特聘教授,若论其在表演领域的阅历或可提供些许跨界视角,可若将此作为高校“壮大”的象征,或将明星站台视为校园盛事,便不免偏离了大学的核心使命。
我们并非否定明星的价值,张颂文先生的演技与个人魅力,赢得观众喜爱本无可厚非。可高校与明星的“跨界”,需有清晰的边界与务实的考量。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发展,终究要靠专业的师资力量、系统的课程体系、前沿的艺术研究,而非仅靠一位明星教授的“光环效应”。若高校将精力过多放在明星站台、制造话题热度上,却在学科建设、科研创新、人才培养上有所懈怠,那便是舍本逐末了——就像一间茶馆,不去琢磨茶叶的品质、茶水的冲泡,只靠请来名角说书吸引顾客,终究难成百年老店。
那位感慨“心碎”的朋友,其忧虑并非没有道理。当下不少高校热衷于搞“名人效应”,聘明星当教授、邀网红开讲座,看似热闹非凡,实则可能掩盖了学术实力的不足。我们期待高校“壮大”,是期待它能培养出更多在科技、文化、艺术等领域真正有建树的人才,是期待它能在学术研究上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,而非期待它成为追星的“流量场”。张颂文先生与韶关学院的缘分,若能止步于一场轻松的校园交流,或许更显纯粹;可一旦与“特聘教授”的学术身份绑定,便难免让人质疑:这份聘书,究竟是对学术资源的补充,还是对校园风气的误导?
当然,我们也不必对这件事过度苛责。只是希望高校能时刻记得自己的“本分”——以学术为根,以育人为本,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扰,不被流量的诱惑所困。张颂文先生有他的演艺天地,高校有它的学术殿堂,二者各安其位、各展所长,或许才是最好的相处之道。毕竟,一所大学真正的荣光,从来不是靠明星站台点亮的,而是靠一届届学子的成就、一项项科研的突破,在岁月里慢慢沉淀出来的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@英雄拒绝黄昏 @英雄拒绝黄昏之廖志伟 删除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