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					小翼翼哪吒妈妈
				 
				中国地名由来251——广东韶关
韶关,广东省北部的地级市,位于粤、湘、赣三省交界处,素有“岭南名郡”和“广东北大门”之称。
韶关的得名,与古代军事关隘和地理形势密切相关。韶关在隋朝(公元589年)时设州,因城北有韶石山(传说舜帝南巡曾在此奏韶乐,故名“韶石”),故称“韶州”。这一名称沿用至明清时期。
“韶”字源自上古雅乐《韶乐》,寓意美好,也与舜帝南巡的传说相关,赋予地方文化厚重感。
韶关地处粤、湘、赣三省交界,自古是岭南与中原的交通咽喉。明代为防御倭寇和流民,在韶州府治所在的曲江县境内设“税关”和“巡检司”(如太平关、遇仙桥关等),形成“三关”体系。民间因韶州地当“三关”要冲,逐渐习称“韶关”。
民国时期(1912年),废除府制,韶州府改称“韶关”,并沿用至今,凸显其作为广东北大门的关隘地位。
韶关得名是“韶州”历史名称与“关隘”军事商贸功能的结合,既承载了中原文化南传的印记(韶乐、舜帝),也反映了其作为岭南屏障的地理重要性。
太平天国时期,韶关是粤北军事重镇。
抗战时期(1938-1945年),广东省政府曾迁至韶关(曲江),成为战时省会,
韶关市的丹霞山(传说中舜帝南巡时演奏韶乐,引得凤凰来仪的地方),2010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,也是全球“丹霞地貌”命名地。
韶关,这座千年古城,正以“岭南门户,山水韶州”的新姿态,书写属于它的新时代篇章。


